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9月23日,诺华的「盐酸伊普可泮胶囊」被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拟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成人C3肾小球病(C3G)。伊普可泮(Iptacopan,Fabhalta)是一款创新的补体因子B(FB)抑制剂,与补体旁路途径中的FB结合,调节C3的裂解和下游效应物的产生,从而控制C3b介导的血管外溶血和补体末端介导的血管内溶血。
现在,伊普可泮已在美国获批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和IgA肾病,市场表现出色,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800万美元。在中国,伊普可泮于2024年4月获批治疗成人PNH,并在8月提交了第二项适应症申请。此次C3肾小球病的申请是该药物在国内的第三项适应症申请,也是其在全球首次为该适应症申请上市。如果顺利顺利获得审评,伊普可泮有望成为首个针对C3G的补体替代疗法。
在已公开的三期临床试验APPEAR-C3G的中期结果中,伊普可泮加上支持治疗对C3G患者的蛋白尿显著减少,达到了35.1%的减少率(p=0.0014),并显示出临床和统计学意义。同时,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次要终点的数据也有所改善。安全性分析显示,伊普可泮无新的安全信号,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此外,伊普可泮还在开发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和重症肌无力,显示出广泛的治疗潜力。
C3肾小球病(C3G)是由先天性或取得性因素引起的罕见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致密沉积病(DDD)和C3肾小球肾炎(C3GN)等类型。数据显示,每100万人中仅有1至2例C3G患者。C3G患者由于替代补体途径过度激活,C3蛋白沉积在肾小球中,导致炎症和肾小球损伤,并可引发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下降。约50%的患者在诊断后10年内会进展为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其中超过55%的患者在移植后会经历疾病复发。现在,C3G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血浆置换、免疫抑制、肾移植和抗C5抗体等对症支持治疗。
除了伊普可泮,全球还有多款药物被开发用于治疗C3G,如Apellis 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Pegcetacoplan。今年,Pegcetacoplan在C3G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三期临床试验显示,Pegcetacoplan能够有效减少蛋白尿,并将于2025年初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补充新药申请(sNDA)。另一款在研药物SGB-9768由圣因生物开发,靶向补体C3蛋白,有望在治疗频率和药效持久性方面取得突破。
总结来看,C3G作为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肾小球疾病,治疗手段有限,但补体药物的研发为其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诺华的伊普可泮和Apellis的Pegcetacoplan均在治疗C3G方面取得了持续成果,有望为C3G患者给予新的治疗选择。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