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期,蓝鸟生物因一则裁员重组消息,再次成为关注焦点。面临着2024年的到来,公司状况愈发困难。
蓝鸟生物宣布,将裁员25%,以期减少20%的现金消耗,目标是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现金流平衡。截至6月底,公司共有375名全职员工,此次裁员将导致近百名员工离职。
在年初召开的JPM大会上,蓝鸟生物已经警告其现金储备可能只能维持到2025年第一季度。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仅有约1.93亿美元的现金余额,其中包括4900万美元的限制性现金。顺利获得此轮裁员,蓝鸟生物计划将“续命”期限延长至2025年下半年。
蓝鸟生物的故事充满坎坷,几乎经历了Biotech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挑战:研发受挫、产品上市频频受阻、商业化困难和内部管理混乱。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公司的市值缩减了99%。蓝鸟生物的成功与衰落历程不仅令人唏嘘,更带来诸多反思。
蓝鸟生物源起不凡,由两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于1992年创办,最初默默无闻。2001年,公司在CEO Walter Ogier的带领下,专注研发名为Lentiglobin的基因疗法,主要针对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症。
这款基因疗法让蓝鸟生物在2010年声名鹊起,因临床试验中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成功摆脱输血治疗。同年,Third Rock Ventures的合伙人Nick Leschly加入公司并担任CEO,蓝鸟生物此后连年吸引资本,不断取得突破。
2013年,蓝鸟生物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在研发和合作方面,蓝鸟生物与新基、Lonza Houston、TC Biopharma、GSK、诺华等企业展开合作,并收购了基因编辑公司Pregenen。
2019年是蓝鸟生物的高光年份。首款产品Zynteglo取得欧盟有条件上市许可,成为首个遗传性血液病基因治疗产品。作为当时全球第二昂贵的药品,Zynteglo商业化前景广受期待,并被Evaluate Pharma评为年度最有价值药物之一。同年,蓝鸟生物被Fierce Pharma评为“最有可能被收购的十大并购标的之一”。
然而,自2020年起,蓝鸟生物开始面临严峻挑战:商业化产品销售不达预期、研发项目受阻、管理层频繁变动以及资金紧缺等问题接踵而至。
Zynteglo的商业化过程障碍重重。生产问题和新冠疫情导致其上市推迟,后虽于2020年7月重新推广,但销售情况不及预期。德国市场支付问题使得蓝鸟生物不得不停止销售Zynteglo,市场预期未能实现。
随后,第二款基因治疗产品Skysona同样表现不佳,2023年销售额仅为1240万美元。相比之下,诺华的基因疗法Zolgensma在2019年上市后,至2022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
第三款基因疗法Lyfgenia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其高达310万美元的定价使其市场份额有限,上市当日公司股价大跌40%。
面对产品商业化困境,蓝鸟生物的成长之路愈发艰辛。除此之外,公司原高级管理层相继离职,资金和人力短缺使其步履维艰。
进入2024年,蓝鸟生物市值不足1亿美元,股价创历史新低,面临退市风险。为了自救,公司选择顺利获得裁员减成本,以求维持现金流。但未来能否脱困,还需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