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是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一本享有盛誉的学术期刊,以其综述性和严格的同行评议体系而闻名。在国际学术界,该期刊不断占据着学术期刊影响力排行榜的首位,其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高达 503.1,远远超越其他学术期刊。因此,它在医学,尤其是肿瘤学领域,被视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不仅有助于了学术界的开展,还对全球癌症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临床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自 1950 年创刊以来,CA 不断侧重于发布综述、指南及癌症统计报告,而鲜有发表临床试验的记录。然而,2025 年 2 月 19 日,该期刊打破传统,首次刊登了一篇临床试验论文。
这篇具有突破意义的论文题为:“Reduced‐volume radiotherapy versus conventional‐volume radiotherapy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研究重点是鼻咽癌的放疗策略,提出在诱导化疗后可根据肿瘤体积的缩小调整放疗范围,旨在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同时确保疗效。这项研究可能对鼻咽癌治疗指南的未来更新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减少放疗相关毒性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
这项临床试验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院士及团队主持。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郭蕊教授和谢方云教授。唐玲珑教授、陈林博士、徐桂琼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宁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成龙博士后共同担任第一作者。
鼻咽癌作为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特别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率较高。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通常的治疗方案是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然而,传统基于诱导化疗前肿瘤体积的放疗方案,即便在化疗后肿瘤体积有所缩小,仍可能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如内耳、腮腺和颞叶受到显著的辐射损伤,进而发生听力损伤、口干和颞叶损伤等副作用,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临床试验的目标是在进行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检测时,探讨基于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减少放疗体积组(Post-IC组)是否不劣于基于化疗前肿瘤体积的常规放疗体积组(Pre-IC组),同时评估其是否能有效降低治疗毒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非劣效性的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 445 名完成诱导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入 Post-IC 组(225 人)和 Pre-IC 组(220 人)。主要的评估终点为 3 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设定的非劣效性界限为 8%。次要终点则包括评估毒性反应及生活质量。
在中位 40.4 个月的随访中发现,Post-IC 组的 3 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为 91.5%,而 Pre-IC 组为 91.2%,两者差距仅为 0.3%,符合非劣效性标准。此外,Post-IC 组显著降低了 3-4 级急性黏膜炎(19.8% 对比 34.1%)、晚期中耳炎(9.5% 对比 20.9%)及晚期口干(3.6% 对比 9.5%)的发生率。在整体健康状况、身体及情绪功能、口干和黏稠唾液等生活质量指标上,Post-IC 组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总体而言,研究表明,基于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的放疗策略在保证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的同时,能显著降低治疗毒性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鼻咽癌患者,这一研究为更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给予了新方向,并预示着减少放疗体积方案未来可能成为治疗标准之一。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