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克罗恩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属于由免疫系统介导的终身疾病,可以影响消化道的任何部分,尤其以回肠末端及结肠最为常见。尽管肠道微生物群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但其在克罗恩病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尚待深入研究。
2025年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洪洁教授、陈豪燕教授、曹芝君主任医师以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王晓艳主任医师等,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篇探索性论文。这篇名为“Synergistic Role of Gut-Microbial L-Ornithine in Enhancing Ustekinumab Efficacy for Crohn’s Disease”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特定肠道微生物普拉梭菌顺利获得促进L-鸟氨酸生物合成,从而显著提高乌司奴单抗在治疗克罗恩病中的临床效果,同时阐明了这一过程的详细机制。
研究团队在此过程中还展开了一项具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实验证实L-鸟氨酸能够显著提升乌司奴单抗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这项突破性的研究首次构建了“微生物—代谢物—免疫靶点”的调控网络,为炎症性肠病的精准医疗给予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方向,顺利获得干涉特定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实现现有疗法的更高临床应对率。
乌司奴单抗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作用在银屑病和克罗恩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其核心机制是阻止IL-12和IL-23的p40亚基与IL-12Rβ1受体蛋白结合,进而抑制由IL-12和IL-23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而这两个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科研团队对接受乌司奴单抗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进行了微生物—宿主间相互作用的深入调查。经过对85名克罗恩病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代谢组和宿主转录组数据的多角度分析,揭示了显著的微生物群与代谢和宿主相互作用细节。
具体来说,研究发现普拉梭菌与L-鸟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改变存在关联,导致患者在乌司奴单抗治疗前L-鸟氨酸水平升高。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验证表明,微生物产生的L-鸟氨酸顺利获得干预宿主IL-23受体的信号传导,经由IL-12RB1/TYK2/STAT3信号轴抑制Th17细胞的稳定性,从而增强患者对乌司奴单抗治疗的敏感性。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